發布時間:2023-06-01
近日,中央文明辦、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2023年4月月度人物,10位優秀的衛生健康工作者入選。他們革故鼎新,是引領者也是探索者;他們沖鋒在前,是醫者也是戰士;他們視救死扶傷為天職,是救治者也是守護者。
革故鼎新,是引領者也是探索者
1977年,17歲的葉京英作為知青,到農村插隊,當時她最大的愿望就是當一名赤腳醫生?;謴透呖己?,她成為第一批大學生,如愿以償走上了醫學道路。如今,作為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撇坎块L、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睡眠醫學研究中心主任的葉京英,已深耕耳鼻咽喉科臨床40余年,曾先后創建并壯大了北京同仁醫院睡眠醫學中心、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睡眠醫學中心。為了解決困擾很多患者的睡眠呼吸障礙難題,葉京英帶領團隊創立相關病因學診斷技術標準,改良治療術式,讓更多的患者能夠得到及時診斷和有效治療……
她一直沒有忘記插隊時所見的基層醫療狀況,積極開展面向基層的技術培訓,倡導推動睡眠呼吸障礙的規范化多學科診療?,F已過花甲之年的葉京英,仍堅守在臨床一線,保留普通門診,堅持做復雜疑難手術。她常告誡年輕一代,擔當、責任感、人文情懷是成為醫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品格,“病人把生命和健康托付給你,你就應當對患者高度負責,一定要認真再認真,精益再精益。”
作為陜西省延安市衛生系統的第一位博士,延安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婦產科教研室主任李紅梅為老區婦幼健康守護了近40年,接生嬰兒萬余名。李紅梅說,婦產事業是我的終身事業,我有一個追求,就是讓延安的每一位孕產婦和新生兒都能平安健康。這也源于她的老師孫聯珍的影響,據悉,孫聯珍也是一位“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月度人物。李紅梅說,孫老師像一滴水,在工作中沒有豪言壯語、不論豐功偉績,但一直以敬業和務實的工作深情滋潤著延安這片土地。
2013年,李紅梅建議成立危重孕產婦急救小組,開通救治綠色通道,由自己擔任急救小組組長,并將聯系方式印刷在危重孕產婦搶救流程冊的首頁,發放到每個醫院,這大大縮短了求助和轉運時間。十余年來,帶著腰椎手術留下的鋼板鋼釘,李紅梅步履匆匆,下基層、上學校、走廠礦、跑農村,為老區婦女開展保健知識科普講座上百場。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沈琳,已經跟消化道腫瘤打了近40年交道?;赝麖尼t歷程,沈琳說,“所有的成就和感動,都是患者給的。希望通過跟患者溝通、交流,經過我的手,給患者治好病,讓他們回歸家庭和社會。”為此,沈琳帶領團隊不斷探索著、努力著。
歷經10余年努力,沈琳團隊建立起消化道腫瘤精準治療研究體系,牽頭設計并開展了系列國際國內多中心抗腫瘤新藥臨床研究,推動創新藥在國內外獲批適應癥10余項,大幅提升患者生存率。“必須要尋找新的手段和方法。”這是沈琳牽頭新藥臨床試驗項目的動力之一,也是沈琳近年來工作的重要部分。
沖鋒在前,是醫者也是戰士
2020年初,浙江省杭州市首例新冠病例確診后,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孔慶鑫火速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當中。在經歷了抗擊非典、援非抗擊埃博拉等多次傳染病防治工作后,孔慶鑫多了一份冷靜沉著。疫情數據收集、核實、分析、報告,現場流行病學調查,應急管理,消殺處置,基層技術指導等,每個崗位每個環節他都逐一落實,不敢絲毫怠慢。隨后兩年的兩個除夕夜,孔慶鑫都是在防疫崗位上度過的,面對“趕赴現場、不眠不休”的奮戰狀態,他早已習慣,“堅守防疫崗位是疾控人的本分,不論什么時間,只要有疫情,我們就會第一時間到位。”
2020年2月,南昌市新建區人民醫院護理部副主任楊輝利暫時告別丈夫和兒女,踏上了前往武漢的征程。作為第一批投入到武漢方艙救治工作中的醫護人員,楊輝利沒想太多,“盡管我是兩個年幼孩子的母親,也深知這次出征有著不可預測的風險,但我更知道,我是一名共產黨員,一名醫務工作者,職責所在,使命所在。”
護理病患過程中,“用心用情、視患如親”一直是楊輝利的工作信條。當她注意到有些病患不愛運動,相互間缺少交流,她便帶頭教患者做宣肺操等活動,幫助患者打開心扉;當她發現不少患者存在焦慮、恐懼甚至絕望等情緒時,她想盡辦法為患者做心理疏導,并堅定地告訴患者:“我們會想盡辦法救治每一位患者,不會拋棄任何人。”
同楊輝利一樣申請第一批次奔赴武漢的醫護人員中,還有甘肅省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行政副主任虎維東。關鍵時刻沖鋒在前,已經成為了虎維東的日常。他擔任甘肅省第一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醫療組組長,支援武漢的54天,帶領團隊共救治278名新冠患者。他還曾參加醫院甲型H1N1流感、SARS、禽流感等救治,“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現場救援及遠程會診等工作。在職責面前,他像一只永不疲憊的陀螺;在使命面前,他是勇往直前的戰士。
救死扶傷,是救治者也是守護者
“急診醫學科是一個突發事件頻發的地方,需要連續作戰的作風。”東部戰區總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聶時南有一則工作信條——始終牢記救死扶傷職責,確保傷病員在“黃金時間”得到救治。熱射病救治、高空墜落多發傷、爆炸傷、群體食物中毒事件……多年來,聶時南用“姓軍為戰”的信念開展急診救治工作,救治突發事件傷員近700人,是名副其實的急救戰士。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醫醫院肝膽脾胃科主任醫師李培潤從醫40年養成了一個看診習慣——坐診時,必備門診日志,結合患者反饋,隨時記錄臨證得失。幾十年來保存下來1萬余冊紙質病歷和2萬余例電子病例檔案,為科研教學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資料。
李培潤還曾在基層醫院工作過十余年,使他對老百姓有著更加深厚的感情。對于每一位患者,他始終和藹可親,耐心解答。對于一些較重的患者,他還會主動打電話回訪。由于慕名求醫的患者很多,他幾乎沒有按時按點下過班,藥房抓藥的藥劑師都笑稱他是無形的下班“時刻表”。
安永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博樂市烏圖布拉格鎮巴亞爾布拉格村衛生室村醫,長長的地理名稱的背后,是一名村醫默默守護的28年光景。22歲那年,安永霞從衛校畢業后來到這片熱土,一間20平米的土坯房,兩張病床、一張木桌、一個藥柜、一個爐子,這是她全部的“家當”。安永霞用至真至純的愛護佑著全村少數民族群眾的健康,她也收獲了一個好聽的維吾爾族名字——“阿依仙古麗”,這是村民口口相傳為她起的,意為“月亮之花”。
同樣扎根祖國邊疆的,還有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蒙醫醫院副院長斯日古楞。1996年,她畢業于內蒙古民族大學后,到正藍旗最偏僻的杭克拉蘇木衛生院工作。那里地處渾善達克沙地腹地,自然條件惡劣,牧民居住分散,騎摩托車、坐拖拉機甚至步行去牧民家看病對斯日古楞來說是“家常便飯”。這些經歷造就了斯日古楞堅韌的品格,不論日夜冷暖、路途遙遠,只要遇到患者求助,她便立刻出發,盡快到達,為病人爭取更多救治機會。“全心救治,一路守護。救死扶傷是我永恒的追求”,也是每一個好醫生好護士的畢生愿景。
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宣傳司、中國人口報